我父亲在房间里转了一圈,然后又坐下来结束了这一章。
我们这里所涉及的辅助动词,我父亲接着说,有am;was;have;had; do;did;make;made;suffer;shall;should;will;would;can;could; owe;ought;used;或者is wont。——而且它们有时态的变化,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可与动词see搭配使用,——或者给它们加上疑问形式;——Is it Was it Will it be Would it be May it be Might it be?还可以变成否定形式,Is it not Was it not Ought it not?——或者肯定形式,——It is; It was; It ought to be。或者按时间顺序,——Has it been always Lately How long ago?——或者用假设条件句,——If it was; If it was not?如果法国人打败了英国人,——那会怎么样呢?要是太阳出了黄道,怎么办呢?
那么,正确运用这些词,我父亲接着说,可以使儿童的记忆力得到训练,通过这种正确运用,只要有一个观念进入他的大脑,不管这大脑是怎样地空白贫瘠,就可以从中产生大量的概念和结论。——你可曾见过白熊?我父亲把头转向站在他的椅子后面的特灵大声问道:——报告老爷,没有,下士答道。——那么如果有必要,特灵,我父亲说,你能不能议论议论白熊呢?——那怎么可能呢?哥哥,脱庇叔叔说,如果下士从未见过的话。——这正是我想要的情况;我父亲答道,——它就有了下面的可能。
白熊!太好了。我见过它吗?我可能见过它吗?我将会看见它吗?我应该见过它吗?或者我能见到它吗?
但愿我见过白熊!(因为我怎么能想像它呢?)
如果我见到了白熊,我会说什么呢?要是永远见不到,那会怎么样呢?
要是我从未见过,将来也没法见着,绝无可能见着,或者决不会见着活的白熊;那么我可曾见过熊皮呢?我见过画的熊吗?——或者见过别人的描述吗?我梦见过熊吗?
我的父亲、母亲、叔叔、姨姨、兄弟、姐妹见过白熊吗?他们会有什么说法?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白熊会有怎样的表现?他野性十足?十分驯良?非常可怕?特别粗暴?格外温和?
——白熊值得一见吗?——
——这么做没有什么过错吗?——
它是不是比黑熊好?
第五卷 完
* * *
1拉丁文:
“倘若我满嘴戏言,你也将会海涵。”
“假若有人指摘拙著轻狂浮躁,难成圣言,冷嘲热讽,不合教规——此乃德谟克利特所言,非鄙人也。”
第一段引自贺拉斯《讽刺诗集》第2卷第4首第104—105行。伯顿在《忧郁的解剖》序《小德谟克利特致读者》中略有更改。第二段引自《致托马斯·莫尔书》,序伊拉斯谟的《愚人颂》,同样是《小德谟克利特致读者》中的语句的大意。
以上两段语录印在第5卷和第6卷的第1版里。在第2版和以后各版里又加了这么一段引文:“Si quis clericus, aut Monachus, verba joculatoria, risum moventia sciebat, anathema esto.——迦太基第二次会议。”(“如果教士或僧人熟知戏言、惹笑,就让他下地狱。”)迦太基早期会议的记录混乱不堪,斯特恩显然歪曲了一段早期的正文(见J. D. 曼西《圣会新增文件汇编》(巴黎,1901)“之四”,“De clericis scurris: Si quis clericus aut monachus verba scurrilia, joculatoria, risumque moventia loquitur, acerrime corripiatur.”(“如果教士或僧人言辞粗鄙、戏谑、惹人发笑,就让他遭受严厉的批评。”)
2第5、第6两卷于1761年12月出版。约翰·斯宾塞(1734—1783),马尔博罗公爵的曾孙,斯特恩的朋友和大赞助人。斯特恩赠送给斯宾塞夫人的勒菲弗故事的誊清稿在大英博物馆搁了一个世纪后才找了出来。
3从伦敦到约克和爱丁堡驿道上的两个城镇,相距12英里。
4斯特恩耍调皮的典型例子。已声明他锁上书房门——意即他已经与他常常窃取的作家们一刀两断——他用一个本身从伯顿那里抄袭过来热情洋溢的段落来批评剽窃!“抄袭”一词也许言之过重。事实上斯特恩如同其他各处“借用”的情况一样,在这里已巧妙地改动并美化了(偶然还会误抄)原作,这便使此段无可争议地成为斯特恩自己的东西,谁如果把下面几段与《忧郁的解剖》中的出处——《小德谟克利特致读者》(谢利脱本1.20—21)和第1部第1节第1小节第1段加以比较,谁就会一目了然。伯顿本人在这些段落里已借用了许多,无论如何,斯特恩希望他渊博的读者能认出他的出处,并与他一起嘲笑用剽窃抨击剽窃的荒唐。
5琐罗亚斯德(前628?—前551),古代波斯宗教的改革者,琐罗亚斯德教创始人。后面的希腊文的意思是“论自然”。
6克里索斯特(约347—407),古代基督教希腊教父,君士坦丁堡牧首。擅长辞令,有“金口”之誉。著作大多是宣传教义的讲稿和《圣经》注释。
7指贺拉斯的《书信集》1.19.1—20,诗人在其中抨击了“一群奴才似的模仿者”。
8指瓦卢瓦的玛格丽特(1552—1615),法兰西和纳瓦拉王亨利四世的第一任妻子。斯特恩《断章》里的一些人名是她的宫廷人员的名字。
9这里在戏拟伯顿《忧郁的解剖》第3部第1节第3小节第3段的一段故事,一个女人骑在马上一门心思地哭喊乞求贞操,甚至连“圣体”(圣餐面饼)也没注意到。
10圣母慈善会1218年建立于西班牙,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募集资金赎救基督徒。
11可能指纳瓦拉省埃斯特拉村的圣方济各会的教师、作家埃斯特拉的迭戈(1524?—1578)所著的《教士修辞学,又名论传道士艺术》。
12也许有政治影射,“苏格兰马”代表比尤特勋爵,“爱国者”指皮特,他于1760年乔治二世去世前后因政治变革去职。
13尼古拉·桑松(1600—1667),法国地图绘制专家,国家顾问,御用地理学家。
14原文Nevers,法国地名,而英语的意思是“永不”。
15这里说的事把塔西佗的《编年史》第13章第16节和第3章第1节的记述混为一谈,但斯特恩在这一章和下一章大部分的直接资料来源是《忧郁的解剖》第2部第3节第5小节。
16以戏拟的口吻罗列一连串学术权威以证明不言而喻的事实。尤其是对《忧郁的解剖》第2部第3节第5小节中一段文字的戏拟,在那段文章里,伯顿严肃又认真地证明说:“为我们的朋友哭泣,是一种自然情感,哀伤和悲痛是一种无法抑制的情感。”这一串名字实际摘自伯顿此书的第2部第3节第1小节第1段。杰罗姆·卡尔丹(1501—1576),意大利名医;纪尧姆·比代(1468—1540),法国古典学者;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诗人;斯特拉,即埃斯特拉的迭戈,见第五卷第二章脚注11;圣奥斯丁,即圣奥古斯丁(354—430),基督教哲学家;圣西普里安(?—258),迦太基主教;圣伯尔纳(1091—1153),基督教神学家。
17卢修斯·安纽斯·塞内加(约前54—39),老塞内加,修辞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塞内加之父。这里指的是他《论雄辩术》第5篇第30节。但斯特恩更“肯定”伯顿的权威性,这一段文字的结论因此重复了《解剖》一书中2.3.5与1.2.4.7的内容。
18大卫为押沙龙哭泣见《圣经·撒母耳记下》第18章第33节至第19章第4节。安提诺斯是哈德良皇帝(76—138)的侍从和亲信,在他自杀身亡后,皇帝极度悲伤,以极高的礼遇纪念他。尼俄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为自己被杀死的子女们哭泣,甚至被宙斯化为一块石头后仍然继续流泪。克里托、阿波罗多勒斯及其他人在苏格拉底喝下毒药时悲痛落泪的情况在柏拉图的《斐多篇》117中有记述。
19西塞罗在《致阿蒂卡》12.14,《图斯库卢姆谈话录》4.29.63中记述他在写作《论安慰》时得到了慰藉,这是对西塞罗有关记述的夸大。
20其后的内容仍是对伯顿收集在《解剖》第2部第3节第5小节中的内容的改写。
21得洛斯,爱琴海中的一个希腊岛屿,相传是月神阿耳特弥斯和太阳神阿波罗的诞生地。
22古波斯帝国都城之一,其废墟在今伊朗西南部设拉子附近。
23意大利西西里岛南海岸城市。
24土耳其历史古城。
25希腊莱斯博斯岛上的城市,女诗人萨福的出生地。
26塞维厄斯·苏尔皮修斯·鲁弗斯(前105—前43),罗马演说家和法理学家。这一段是从伯顿《解剖》第2部,第3节,第5小节中转录的《西塞罗致友人书》第4.5。
27希腊海岸附近的爱奥尼亚海中的一个岛屿当时为威尼斯占有,用来做土耳其和东方贸易。
28传说犹太人由于嘲弄受难的耶稣而被判在世界上流浪,直至耶稣再现。
29见培根《随笔集·谈死亡》。
30提特斯·弗莱韦亚斯·韦斯巴芗(9—79),罗马皇帝,以玩世不恭的口吻说:“我想我就要成神了。”说完就死了。
31塞韦亚斯·苏尔皮修斯·加尔巴(前5—69),罗马皇帝,对刺客说:“砍吧,如果这样有利于罗马人民的话。”
32塞普提缪斯·塞维鲁(146—211),罗马皇帝,告诫随从:“快点,如果还有什么要我做的话。”然后就死了。在从培根的论说文《谈死亡》一文中转述这一段时,斯特恩把培根的“处理急务”误抄为“处理一件急务”。
33泰比里厄斯·克劳狄乌斯·尼禄(前42—37),罗马皇帝,企图强装身强力壮、放浪形骇来掩饰死亡的临近。
34奥古斯都·恺撒(前63—14),罗马皇帝,死于其妻怀中,说:“永别了,莉维娅;活下去,不要忘记咱俩婚后度过的时光。”
35据普林尼《博物志》第7章第54节记载,“已经出任执政官的科尼利厄斯·盖洛斯……正行房事时死去”。
36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著名的古典雕像《磨刀工》的形象。
37法国历史学家保罗·德·拉潘(1661—1725),其巨著《英国史》的做法是在每部书临近末尾时,辟专节议论最新的宗教事务。
38指《人类理解论》第3卷第9章。
39拉丁文:留胡子的。指山羊或哲学家。原子论者认为,感觉与思想最终是一回事,触觉则是一切感觉的基础。
40指娼妓的绿袍。
41秽语,指女性性器官。
42指古时流行的信仰:认为尼罗河畔太阳晒暖的泥中会自发地或者“莫名其妙”地产生动物生命。
43在柏拉图《申辩篇》中;下一章指的是《申辩篇》第34章。
44这本书我父亲不同意出版;其手稿,还有他的一些别的文章现存在家中,或者其中大部分将会在适当的时候付印。[斯特恩注]
45这两个英文长词的意思分别是“转生”、“毁灭”。
46见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3幕第1场。
47相反,这一思想是整个演讲的主题,以利亚撒(《圣经》中人物)将它看成自己的思想,尽管他以十分敬佩的态度提到印度哲学家的自焚。见著名犹太历史学家弗拉维厄斯·约瑟夫斯(37—约95)的《犹太人的战争》第7章第8节。在这段剩余的部分和随后的几段中斯特恩戏拟了把科学艺术的进步从东方的源头发展到西欧的认真努力,如威廉·坦普尔爵士的《古今学术反思》(1692)。
48斯特恩嘲讽西方文明从中东到希腊再往西去的这种“进展”神话。
49科普特是图尔南面的一个贸易中心。
50希腊神话中九个掌管艺术与科学的女神之首,掌管雄辩与英雄史诗。
51随想曲,是一种风格随意,有时变换无常的乐曲。
5216—18世纪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纳制造的名牌小提琴。
53亦称“犹太琴”,是一种含在齿间,用手指弹拨一金属片演奏的小型乐器。
54色诺芬(约前444—前355),希腊历史学家与散文作家,他在他的传奇《居鲁士的教育》中描写了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居鲁士的童年及所受的训练,还有色诺芬自己关于培训、教育青年的观点。
55见第二卷第三章脚注35。
56乔万尼·德·拉·卡萨(1503—1556),意大利优秀诗人和传教士,他的《论礼仪》一书(见第九卷第十四章脚注26)实际上写于1551至1554年间。《赖德年鉴》以小八开本和十二开本两种版本发行,仅二十页,而《论礼仪》一书的篇幅等于它的四五倍。
57《圣经·创世记》中的人物,据传活到969岁。
58拉丁文:真诚的,真实的。
59指无用的活动。
60在英国法律中,这种说法适用于重大叛国罪,但不适用于谋杀罪。
61为了给他旷日持久、耗资巨大的战争筹款,路易十四经常强行从牧师那里借贷。另外当时的军队把教堂的钟也看做战利品,因为可以熔化铸炮。
62有4.5英寸的口径,发射9.5磅重的炮弹的大炮。
63联军于1692年7月24日在斯滕凯克战败。
64索尔姆斯伯爵海因里希·马斯特里希(1636—1693),1692年7月下旬指挥联军部队主力在斯腾凯克对法国进行了不幸的攻击。
65一种军事刑罚,将受刑者的一只手绑住,尽可能地吊高,再让他用对应的一只脚的脚趾踩在尖桩上站着。
66高兰的约翰·卡茨男爵(1661—1707),指挥麦凯统率的师里的一个旅,该旅在斯滕凯克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
67休·麦凯(1640?—1692),以陆军中将衔在斯滕凯克指挥盟军的一个英国师,战死在那里。
68安格斯伯爵詹姆斯·汉密尔顿,喀麦隆人部队的陆军上校,同样在斯滕凯克战役中阵亡。
69查尔斯·格雷厄姆爵士在斯滕凯克指挥一个团。
70利文三世伯爵大卫·麦尔维尔(1660—1728),也在斯滕凯克指挥一个团。
71据认为项狄先生指的是※※※※※ ※※※ ※※※先生,※※※※※※的成员,——并不是那位中国的立法者。[斯特恩注]
72在《巨人传》第2部的序言中,拉伯雷说他在“整部历史里如有一言半语的失实虚构”,他情愿把自己送“给十万驮筐的魔鬼”;类似的关于大量魔鬼的说法屡屡在书中出现。
73约翰·斯宾塞(1630—1695),伊利学院院长,著有De Legibus Hebrrum Ritualibus(《论希伯来人的宗仪法规》),斯特恩关于割礼的材料摘自该书第1节第5小节第3—4段。De Sede vel Subjecto Circumcisionis(《论割礼的基础和起因》),见第1章第5节第3段。
74迈蒙尼德(1135—1204),中世纪最著名的犹太法典学者、哲学家、科学家、作家。在他的作品《迷途指津》第3章第49节中提出了割礼的几种理由。
75一个在斯宾塞《论希伯来人的宗仪法规》第1章第5节第4段中详细争论的问题。
76古代小亚细亚内陆地区的居民。
77古代小亚细亚地区的居民。
78古代对各个部落的称呼,但这里通常指居住在红海沿岸的某些居民。
79据说毕达哥拉斯屈服于埃及人,接受了割礼,以便可以得到允许进入他们最秘密的地方,并学习他们的神秘哲学。
80用来描述天堂里一种不可能或者荒诞的情形的真正的占星术语——三分一对座和互距六十度的方位不会背离正道,算命天宫图的主宰们不会玩躲猫猫。以上为对伯顿《忧郁的解剖》第3部第1节第2小节第2段中一段的文字的戏拟。
81。——费罗[斯特恩注。这段(由斯宾塞)摘自亚历山大的古希腊犹太哲学家费罗·朱达斯(约前20—约40)的《论割礼》可以译为:“缓解一种被称之为炭疽的可怕而又难以治愈的疾病。”]
82[斯特恩注。这段也引自费罗;可以译为:“施行了割礼的种族是人口最兴旺的种族。”]
83.——博查特。[斯特恩注。斯特恩从斯宾塞的书中抄错了这段的出处,其实应当是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4)的《历史》第2章第37节,这个短语的意思是“为了干净”。]
84——桑楚尼亚托。[斯特恩注。桑楚尼亚托相传是一名古腓尼基作家,一名腓尼基语法学家,费罗·比布里厄斯(全盛期在公元100年左右)声称翻译了他的作品。法老尼哥(公元前610—前594年在位)的历史在《圣经·旧约·列王纪下》第23章、第24章中有记载;他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于前604年打败,回埃及继续他的统治。如果有伊卢斯其人,他应生活在公元前14或13世纪,所以不可能在尼哥的军中任职。这段可译为“伊卢斯被施割礼,并迫使他的同伴们也去做同样的事”。]
85引用的这段相当接近拉伯雷《巨人传》第1部第35章。
86即安吉罗·波利齐亚诺(1454—1494),佛罗伦萨人文主义者兼诗人。
87赫希奥德(全盛期在公元前375年左右),希腊诗人。这里指他的《工作与时日》,第405—409行。
88希腊文:首先是一座房子,一个女人和一头耕牛。
89不;孩子不受母亲权力支配,这是一条先行原则,写在《法典》第1章第2节第10条里。
90该书包括犹太教补充《五经》的全部口传的民事和礼仪律法以及后世的诠释。
91见第四卷第二十章内容。
92维鲁伦男爵和圣阿尔班子爵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及随笔作家。
93“艺海无边,人生有涯”是希波克拉底《格言》的第一句。
94引文是培根的《生死研究》引论中的一个句子的译文,以下段落是十种长寿秘诀中的前两种的摘要,为《研究》一书的核心部分。
95见第一卷第二章脚注3。
96让巴蒂斯特·范·黑尔蒙特(1577—1644),佛兰芒医生和化学家;这里指的是他的主要著作《医药起源》(《补遗》)中的《基本水分》一文(莱昂斯编,1655,第438—441页)。
97拉丁文:交媾之后,每个动物都情绪低落。这种规则,有时有滑稽的例外,“除了女人”,或者“除了教士”。这句格言相传是亚里士多德说的。它是亚里士多德《动物的繁殖》第1章第18节(725b)及《问题》第4章第6节(877a)、第12节(877b)、第21节(879a)和第30章第1节(955a)中一些段落的释义。
981690年威廉三世下令围攻利默里克,该年8月30日,因大雨又被迫解除围攻。
99据希腊传说,俄狄浦斯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因此,任何一个有超常的解谜能力的人都被称为俄狄浦斯。
100法国古代长度单位,相当于6.395英尺。
101阴茎包皮口狭窄。
102也指精神沮丧,忧郁症。
103这些词语均来自培根的《生死研究》。
104《玛拉基书》是《圣经·旧约》的最后一书,是老学校里最高班的读本。
105裘力斯·恺撒·斯卡利杰(1484—1558),意大利杰出的人文主义者、哲学家、科学家,此人虽然在他将近四十岁时才开始认真学习,但在去世时,在科学和文学界却赢得了比欧洲任何人都要高的荣誉。
106即圣皮厄特罗·达米安尼(约1007—1072),意大利红衣主教和改革家,年轻时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很晚时才开始宗教生涯。
107彼德拉斯·巴尔杜斯(1327—1406),意大利杰出的法理学家。传说他40岁才开始研究法学,于是他的导师对他说,“你来晚了,巴尔杜斯;你等着在另一个世界当律师吧”。这种说法纯属杜撰,其实,他早在17岁时就获得了民法博士学位。
108尤达米德斯(全盛期约在公元前330年左右),斯巴达国王,阿基达默斯三世之子。
109色诺克拉底(前396—前314),杰出的希腊哲学家,雅典柏拉图学园主持。本文所讲故事详见普卢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
110指人们长期寻找的通过美洲北部海岸从大西洋进入太平洋的通道;此处系比喻,意为捷径。
111Work注:此处指《库蚊》,一般认为是维吉尔的手笔,有些评论家以为是自传性的;这首诗写一只蚊子叮醒了一位说梦话的人,从而使他及时逃脱了一条逼近的大蛇的伤害。New注:参比《埃涅阿斯纪》卷二描写希腊战士安德罗格斯发现自己陷入敌人包围,“大吃一惊,就像一个人脚步很重地在多刺的荆棘丛中走路忽然踩着一条蛇,他一害怕赶忙退却……”
112即雷蒙·卢尔(约1235—1315),西班牙神秘主义者及传教士,他的哲学论文,声称含有在科学中每个论证都可以分解的松散成分。
113马蒂奥·佩莱格里尼(卒于1652年),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论智慧之源》的作者;此人创立了一种预知系统(牛津大学大学院院长奥巴代亚·沃克在他的《论教育》中予以报道和推荐并随后对它进行了长达几页的戏拟),借助于该系统一位年轻男子“达到了一种如此完美的境界,以至于能在短时间内,就任何一个给他出的题目写出长篇大论,一字不涂改;知道他的莫不佩服得五体投地”。